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Sea Change 巨變


休息多1星期終於好返, 神奇既係上星期仲咳照去飲, 去到老婆講咳唔好飲酒呀, 我講是但啦, 已經口淡左好耐, 點知飲左幾杯紅酒竟然止左咳, 呢D就叫預期同實際既差距, 冇人解釋到不過現實有時就係咁. Anyway, 今日想寫多少少野, set返好個工作室可以開始拍返片.

今日想講下近來Howard Marks既Memo "Sea Change", 唔係討論內容, 有心既一早已經睇左, 而係討論市場面對巨變時既情緒轉變現象. Sea change這個詞出自莎士比亞的名劇《暴風雨》(The Tempest), 劇中的精靈Ariel對王子Ferdinand唱了一首歌, 告訴他他的國王父親因海難已經死去, 隨著海的變化變成了海里的珊瑚, sea change就成為徹底變化的諺語.

Howard Marks在2022年幾乎是唯一獲得正回報的知名投資者 (+22%), 對上一篇爆紅的memo應是2021年1月的 "Something of value", 被新經濟投資者大量引用, 來證明有重量級的價值投資者認同新時代可能來臨. 可是睇完整篇文章, 都是引用佢同佢個仔Andrew的討論, 而非他投入新經濟投資. 對新主意保持開放態度是很好, 但不好將任何一位投資者討論既可能性同現實劃上等號. Howard Marks沒有討論完就買入Tesla同Crypto, 但今次這篇 "Sea change"就不同, 這是他會真實用以操作的看法, 應比 "Something of value" 更值得重視. Memo內佢提到在53年既投資生涯, 只遇到2次巨變, 今次應該會是第3次, 這裡簡單講一下.

- 第一次巨變是在1969年, 當時大部份投資者既組合都會買入所謂既 "Nifty Fifty", 當時最紅既50間公司, 就好似而家既Apple, Tesla, Amazon, Microsoft, Google... 投資者以只有買貴唔會買錯既心態入市, 到1974年已經下跌左90%. 但最重要既改變係投資者思維, 當時沒有今日所謂既風險回報, 今日的投資者願意承受風險, 只要回報足夠.

- 第二次巨變是80年代, Paul Volcker為打擊超高通脹, 將聯邦利率升到20%, 為未來40年利率下降打好基礎. 之後S&P 500由1982年到102點升到2022年初的4796點, 平均年回報為10.3%.

- Howard Marks將呢40年既黃金時期歸功於低利率政策, 但這些日子可能已經完結, 未來市場要長期面對到不再是0-2%的利率, 而是2-4%的利率環境, 這是他生涯中的第3次巨變.

在巴菲特自傳Snowball提到一個故事, 99年由Herbert Allen主持的太陽谷會議, 有不少當時的「科技新貴」, 每位都輕視巴菲特的「古老投資法 」, Allen正想給他一個向「新典範」說教的機會, Allen的說法是: 「新典範就像新性愛, 根本沒這種東西」. 也許的確沒有新典範, 但歷史是會重覆的, 只是迴轉的時間太長, 現代人未見過就以為係新.

今日市場起碼有一半人不了解利率及通脹對股市的影響, 也許他們是近10年才開始參與市場, 甚至是最近1-2年的超級牛市, 這解釋了上年FED暴力加息股市也沒有跌50-60%, 由幾次反彈可以看出, 市場總是覺得FED會好似以前一樣, 回歸到QE零利率的樂園, 否認現實正在改變.

就像近日香港通關, 大家習慣了2003年後的自由行, 藥房預期國內同胞會再次衝來香港, 結果走既人比來既人更多, 可是香港既sea change在2019年已經開始了, 只是有很多人到今日仍未接受新環境, 甚至否認sea change. 對於智慧型既投資者, 應該很早就已經準備好如何在「新環境」生存, 所謂新只不過是返回40年前. 現實的改變最快, 最不願意改變只是人, 可是人愈快接受改變, 生活就會愈好, 這些事很簡單, 但絕不容易. Good luck everyone in 2023... and beyond 😎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