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P/E還有用嗎?


市盈率 (Price-to-Earning Ratio 簡稱PE), 如果你是投資初哥, 第一個會被告知既估值指標必定係市盈率, 其流行程度就好似一講香港電影, 如果唔知周星馳係邊個, 必定會比人狠狠鄙視, 而你對「無里頭」既理解將會是有幾理解香港電影的重要指標. 可是這裡的讀者應該沒有可能不知市盈率是甚麼, 所以我就不浪費字數解釋直入主題 (個人比較懶). 坊間經常引用市盈率, 舉兩個常見例子:
  1. 個股PE代表股票貴定平, 但對新經濟沒有代表性
  2. 大市PE代表大市貴定平, 但在新時代沒有代表性
這樣就好似周星馳做左政協後, 人們對他的記憶留在80-90年代, 而家再講已經過氣, 但又會成日拎返佢D舊笑話出來笑, 因為實在太經典.

今次要講既係價值投資者如何看待市盈率. 坊間對價值投資既理解, 就算對大原則沒有誤解, 本質也極其膚淺, 如果狠一點, 我會說很多人嘗試用錯誤的價值投資邏輯, 去證明價值投資已經過時. 例如2021年大部人仍然認為價值投資就是看PE, PB, 股息收益率. 或華爾街把股票分為價值股及增長股, 比較兩者過去多年既回報. 但我們先看看坊間說法.


為找資料, 我在Youtube Search市盈率三隻字, 第一條片就是叫「拆解市盈率陷阱!PE原來是這樣用才有效|股票教學|股票入門|超績投資客 J Law」. 片內佢先簡單解釋PE是甚麼, 之後提出兩個例子證明PE是陷阱, 第一個例子是Amazon, 2017年1月到5月, PE由153升到187, 股價由$750升到$1000, 之後PE再升穿300, 股價照升到$1200. 到2019年頭, PE下跌到低於100, 可是成年股價只是橫行. 第二個碧桂園 (2007.HK) 例子邏輯都是一樣, 如果你在2017年其PE處於10以上時買, 股價可以愈升愈有, 但如果在2018年PE處於10以下, 傳統學說認為相對便宜時買入, 2年股價只是反覆上落. 所以佢既結論係
  • 不要用歷史市盈率判斷股票平定貴
  • 預期市盈率具主觀性, 沒有人可以拿捏到準確數字
  • 股票價值雖然能在理論上被計算, 現實卻經常失效
最後他自稱不是純技術派, 也會看「基本因素」, 但不是一般人既基本因素如PE, PB, PEG及年報Balance Sheet等等 (好奇對他來說咩係基本因素). 片是2020年4月拍, 已有接近10萬View數, 4200個Like, 證明佢既論點「點醒」左唔少人.

用PE高低作為買賣決定, 高可以再升, 低可以再跌, 後互聯網時代公司PE可以高達1000, 其實Amazon在2012年9月PE高達3600, 當時股價只是$254. 再極端點如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因為負盈利根本沒有PE, 但股價在2019年12月還是由$7升到$10. 這種結論不單在香港, 在世界任何地方特別美國也有大量類似結論, 而且有事實印證. 如果你剛剛學投資, 才知道甚麼是市盈率, 聽完以上市場上「老手」看似無械可擊的結論, 立時會覺得10分鐘已經逃離新手層次, 多謝告之.

可是聽Calvin你既語氣, 好似又唔係好認同wor, 你應該仲會睇PE去投資了吧? 價值投資者不是喜歡買被低估既便宜貨嗎? PE應該都有些參考價值吧? Yes and No, 我先賣個關子, 下一篇「價值投資者如何看待市盈率」我會用PE來解釋上面結論邏輯上有咩錯誤.

事實上PE對價值投資者在個股投資的確沒有太大參考價值, 但在整體市場上, 卻有相當參考價值. 用返上面周星馳既例子, 佢既電影對現在香港整體電影市場有參考價值, 但用佢既電影來比較香港現在的單獨電影, 就沒有參考價值了. 如果讀者有咩想法, 或想估下我會點睇PE, 歡迎在下面或facebook link留言.

PE三部曲: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少年股神… again

 


近來很多人都應該看過的新聞, 韓國一名12歲男童去年買股票大賺43%, 現在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收看財金新聞, 並夢想成為下一個「股神」巴菲特. 可能你以為我一定講「少年股神」出現代表股災就快到, 或講「少年你太年輕了, 你以為股市真的那樣容易賺錢?」但今日想講既其實兩者都不是.

先看看留言, 香港人聽到這些新聞, 離不開「上年43%都拎出來講?」, 「輸錢皆因贏錢起」, 「牛市個個係股神」, 當然最多是上面已提過的「少年股神出現就離股災不遠矣」.

如果你睇我既Youtube夠耐, 應該感受到大部份時間我都是對火熱板塊高度懷疑, 經常批評大眾無知, 專家自以為事, 市場過份樂觀, 自稱價值投資者不夠堅持, 不容易讚賞人, 看法負面, 甚至有厭世傾向, 成日扮「眾人皆睡我獨醒」, 所以「少年股神」出現應該免不了取笑一番.

可是正因絕大部份時間, 我跟大眾看法是如此不同, 當大眾把他看為負面新聞, 我卻沒有這樣的感覺. 這不是為了標奇立異為反而反, 而是性格對亞洲觀點有點格格不入.

首先, 亞洲文化不太喜歡別人獲利, 別人贏錢有甚麼不好? 又不是輸在你身上, 所以就算是投資哲學不相同, 別人賺錢只要是合法同正路, 絕對是好事不是壞事. 在牛市賺錢易是事實, 但賺錢就是賺錢, 就算是投機, 袋了的錢永遠沒有錯, 也不是不道德, 只是在價值投資者眼中, 投機無法長期成功, 所以價值投資重視的是一致性 (Consistency)及可預測性 (Predictability), 而不是一次獲利多少. 但如果有人賺了錢, 不論是因為投資, 投機, 或運氣, 都應該用good for you既開心態度來看, 就是不認同他的手法, 最多加多句but not for me.

第二, 亞洲文化喜歡比較, 一位小朋友不論甚麼方法賺了43%, 可能比不上出名的基金經理/ 投資者 / 投機者甚至大市, 但回報實在不錯. 批評者可能自己賺了幾倍, 或其實自己根本冇參與市場, 只係拎佢同市場最勁果班人比, 但背後意思是明顯的, 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反之有些父母可能會變成「看看別人的小朋友多厲害? 12歲就賺大錢, 你在家日日都唔知做咩!」, 甚至跟隊迫自己的小朋友學投資, 要不是就趕不上人家了.

最後, 亞洲文化對小孩不友善, 中國人認為讚得太多會令小朋友「驕傲」, 所以要批評多D, 考90分都要想在哪裡失去10分, 小朋友做得好是因為父母有錢, 小朋友你唔好咁天真世界很殘酷的, 小朋友要比D打擊佢, 但一犯錯就扮好人為他承擔責任, 用「他只是小孩」推卸佢應該要承擔的責任. 西方文化對待小孩可以講是相反, 鼓勵獎勵主導 (除非真係串到黑人憎), 比佢犯錯再自我修正, 對小朋友的容錯率是很高的, 直到成熟社會自然會迫佢減少犯錯, 但一犯錯就要自己承擔責任. 所以亞洲教育是希望小孩在「假設的現實世界」中成長, 而西方教育是希望小孩在「真正的現實世界」中成長.

市場是現實而非理論, 就算下一年佢輸返晒, 12歲已擁有一些甚至連商學院大學生都沒有的實戰經驗, 我看不到有甚麼不好處. 說甚麼「太細個就賺快錢唔好呀」「輸錢皆因贏錢起害左佢呀」, 我只想到這些人為甚麼突然咁關心別人的小朋友成長同未來, 好似係自己親生仔一樣, 如果佢大果真的成了韓國巴菲特, 是不是就變了12歲的天才拍套記錄片? 要說巴菲特也是11歲第一次買股票, 雖然當時完全唔知自己做緊咩.

可是這個故事是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呢? 當然不是, 首先這位權俊 (音譯)小朋友「因為相信電視上專家說的, 這是個十年一見的機會.」但他又說「巴菲特是他的楷模; 比起短期當沖, 他更希望能長期持有投資部位10至20年, 讓獲利最大化.」我看不出這是一種有力的分析或有任何估值計算在內, 當然也可能一般報張不會考核他的選股原因, 最後那43%可能只是亂點大市幾隻龍頭. 這樣他的投資未來就要看當他大個有思想時, 走的是哪條路, 接受甚麼類型的訓練, 但更大機會是這只是一次上新聞的機會.

另外他的母親也表示: 「現在這個時代,大學文憑是否還那麼重要」擔心就算給兒子接受好的學校教育, 也無法幫助兒子對抗日益減少的工作機會. 路透社指出這股風潮興起, 主要是股市吸引了對教育系統幻滅的南韓家長, 也是代表他只是其中一位「少年股神」, 也許有比他更細個賺得更多的沒有被報導. 老實講這是最令人感覺不舒服的地方, 他的母親把股市看成是教育的「替代品」, 這樣既不尊重投資, 也不尊重教育. 投資是高階教育, 而教育也是高階投資, 如果父母因為子女在股市賺到錢, 認為不讀書也沒有大不了, 這是雙重錯誤.

老實講我自己沒有投資美股同科技股, 恆指在亞洲市場大大落後, 2020年我既基金連20%也賺不到, 12歲既小朋友都跑唔贏, 是不是應該自卑? Sorry當然唔會, 因為投資是一個生涯, 而不是一年比賽, 贏一年的人可能只贏到果一年, 但佢卻可能會講成世, 就好似維園阿伯日日想當年. 2010年大市只升了5%, 我卻賺了26%, 2015年大市下跌了-7%, 我的基金反升12.2%, 2018年大市跌-13.6%, 我的基金仍有2.5%的升幅. 價值投資的特性就是市場瘋狂時低調, 市場低調時崛起, 市場絕望時才發光. 但不論市場如何, 打敗大市只是副產品, 實行投資決定時不會同其他人甚至市場比較.

Source: 韓國12歲童去年股市賺43%夢想成下一個巴菲特 家長因一理由支持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恭喜發財… not again


由於開左會員頻道有幾舊水「人工」收, 我已當Youtube係工作一部份, 所以放假真係放假, 停工唔拍片住 (呢個藉口OK嗎?), 不過今年少左拜年, 可以在家打下字. 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 我很少恭喜人發財同心想事成, 因為發財未必係一件好事, 有時在錯既時間發財, 或比錯既人發財, 帶來既係災難而非祝福.

如果你在戰爭或災難時發財, 社會聲譽可能狼藉, 就算你為人正直, 愛國愛民不發死人財, 無知大眾的閑言閑語也在所難免. 或你是生於中國動盪之時的富翁地主, 財富往往招來殺生之禍. 我阿爺在文革時也算是小地主, 幸好身處落後鄉村而非熱點, 命是拾回來, 但地是永遠都拿不回. 所以英文有句叫:「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意思小心許願, 因為自己既願望未必同自己既期望一樣咁美好.

可是華人文化是如此推崇發財, 財神名冊眾多, 由《封神演義》中被紂王剖心而死的商朝忠臣比干,到傳說彌勒佛化身為布袋和尚, 甚至我在投資片提過的春秋楚國政治家/ 軍事家/ 經濟學家/ 商人范蠡. 華人內心是多麼渴望發達, 但奇怪的是, 在中國歷史中的任何時期, 商人的形象都是負面的, 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有中國那麼大的仇富比率, 普遍認為有錢人就是奸商, 賺得多是因為做得多「陰騭事」, 我沒有發達只係因為我是「一個好人」, 不屑弄髒自己雙手, 如我肯? 一早發左 (香港獨有既其實唔難文化). 如果身邊有熟人是富豪, 總是希望有點「帶挈」, 不認識的富豪九成都是PK, 除非他學外國那一兩個富豪捐出九成身家. 這是華人眾多自我矛盾的文化之一.

中國人說小富由儉, 大富由天, 由於沒有人只希望成為小富, 所以一直希望用命理, 風水陣, 積福等迷信「buff」自己的運, 運就是天意, 天意不能改, 但天意不如人意時又不甘心, 就要改信「只有我才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個新宗教. 可是要知這是另一種迷信, 因為當一個人說: 「所有人都不可信, 只有自己才可信」, 他往往沒有把自己算是一個人, 而是把自己當成上帝了. 這是華人眾多自我矛盾的文化之二.

近100年西方的現代金融改革, 將普通人發財的機會大大提升. 由人類有文明以來直到100年前, 高收入人士一直都只屬於財主地主, 或簡稱「資產擁有者」. 你擁有牛, 羊, 地, 奴隸這些資產, 高資產帶來高生產力, 高生產帶來高收入, 如果你不是出生於貴族之家, 或沒有生意頭腦, 你的一生就必須為這些國王或「資本家」賣命. 可是現代金融帶來全球化, 專業化, 教育普遍化, 高收入的現代人不一定須要擁有實質資產 (或專業知識已成現代資產), 醫生, 律師, 企業CEO可以完全沒有資產也可以成為高薪一族 (看看香港特首).

可是你認為現代金融可以改變華人5000年文化, 要不是把中國人看得太低就是把現代金融看得太高. 商人不高尚但都要做, 只是因為古代這是唯一致富的可能, 要不是生於朝廷擁有龍的血統, 權力與財富唾手可得, 就必須從商. 但現代不同了, 專業人士不單可以致富, 面子及社會地位上比商人更好, 結果就成西方甚至東方電影中對亞洲父母的刻板形象, 希望自己的子女大個成為醫生, 律師, 工程師, CEO, 說到底都是要發財.

但最近20年因互聯網的崛起, 發財連專業知識也不需要了. 20年前沒有人能想像, 一個6歲小朋友在Youtube拆玩具, 可為家庭帶來千萬美元的收入, 但玩具商還是十分樂意付出這個看似天文數字的價格, 因為他帶來的經濟效益以數十億計. 國內所謂的帶貨直播,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 一晚可帶來過億的營業額. 以前父母認為子女打機是浪費時間, 現在一個18歲的電競選手, 一被名隊簽下, 幾年內的收入加贊助, 分分鐘高過一位醫生或律師整個生涯的收入總和, 只要成功的機率夠高, 這一代的父母就不介意自己下一代進入這些事業.

諷刺的是, 現代金融是「邪惡」的資本主義產物, 現代中國一方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一方享受資本主義的好處, 一方投訴美國霸權, 自己卻用iPhone投資美股, 這種自我矛盾可比反中的香港人堅決抵制中國貨, 去Amazon買回來一樣是中國製造的產品. 這是中國人眾多自我矛盾的文化中, 新加入的現代成員. 可是在發財面前, 矛盾太不重要.

說得發財這樣難聽, 麥加文你是否這樣清高不想發財? 這樣是看發財的定義了, 我對發財的定義是足夠生活, 因為慾望是可以無限, 近來股票市場火熱, 你認為有人會覺得升夠了嗎? 不會, 因為永遠是不會夠的. 有個朋友在投行做HR, 看到2008年前最頂尖的投行高層, 一年只計花紅都以億計, 在金融世界一千幾百萬都猶如垃圾, 一個普通散戶覺得如果股票升到1000萬就心滿意足了. 我保證你不會, 當你有1000萬才看到, 自己是如何的「窮」, 在香港只買到小屋一間, 買公司? 沒有10億8億門也不開比你. 很多人奇怪, 陳振聰種生機種了幾十億, 收手不就好了, 幾世也花不完, 後來有另一個朋友同我講, 以前佢冇幾十億不入上流, 以為幾十億很多, 但當有了幾十億入了上流之門, 才發現幾十億是沒有人理會的, 這類內心以錢為中心的人, 哪有不再貪之理?

所以財是要發, 但不需發過豬頭 (今年係牛頭), 發到足夠生活就好了. 可是快樂同健康, 只有upside沒有downside, 祝人這兩樣真係必贏的.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香港淡馬錫?




淡馬錫雖然係私人公司, 但由於新加坡政府擁有100%股權, 可以看成是新加坡主權基金. 呢個世界有幾隻知名既主權基金, 淡馬錫40年來Total Shareholder Return (可看成是股價上升加利息收入年回報) 係14%, 資產總值約2300億美元.

另外香港外匯基金也可看成「主權基金」, 文章指「近年回報率卻被本港外匯基金反超」, 香港外匯基金資產總值約5700億美元, 可是1994年來, 年回報只有4.8%, 可謂相當垃圾. 當然佢地講要幾保守, 同香港思維一樣, 呢個非同保守有關, 而係無能有關.

最強既主權基金係挪威政府養老基金, 資產總值約10000億美元, 7成投資於股票, 香港股票市場不難看到佢地身影. 挪威政府在1969年發現石油, 但佢地明白石油帶來的財富不是永久的, 所以在1990年成立挪威政府養老基金, 將石油既收入投資股票市場, 再用於支付國民既退休保障. 這被稱為「聰明人中了彩票」的做法.

可是無論政府賺幾多錢, 最重要既係有沒有還富於民, 政府想學新加坡淡馬錫, 之前提出過咩未來基金, 上年又就「香港增長組合」進行市場調查, 而家冇晒「反對派」, 應該點提出就點通過, 可是一, 我看不到佢地有咁既資產分配能力, 二, 21世紀仲用古舊思維, 拎穩健同保守做擋箭牌, 應該成不了事, 香港人也不會得到任何好處, 也許最後都是走去「投資中國」成為討好中央既工具.

👀 Mr. Market Watch #9 $GME (中):HOLD THE LINE! 🚀🚀🚀


用心做人, 用心做花生 🥜🥜 今集我地會在技術層面了解Gamestop如何成為一個完美風暴, 解釋咩係沽空, Short Squeeze, Gamma Squeeze同Robinhood. 下一集, 也是最後一集會討論今次事件代表左D咩. 不過花生好快食完, 之後我地會回歸價值投資101, 做返正經野 😎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Stock for the long run, 有幾long?

呢幾日寫埋基金既2020年周年報告, 恆指基本上訓左成年都可以跑贏, 但如果唔買美股或科技股, 近10年都是沒有可能跑贏美國大市S&P 500, 更勿論Nasdaq. 2010-2020年S&P 500升了195.75%, 年回報為+11.45%. 

由2015年開始已經愈來愈多聲音說, 因QE帶來的零利息新世代, 已改變了投資世界. 再加上Bitcoin等以萬倍起跳的新資產, 傳統價值投資看似奄奄一息.

Jeremy Siegel在Stock for the long run (長線獲利之道:散戶投資正典) 比較過去200年不同資產平均回報, 股票投資減去通脹為6.5-7%, 已經是所有資產中最高的, 可是不同時期的回報分別可以是很大的.


剛好我在Bogleheads.org的forum上, 找到2010年一名散戶投訴過去10年 (2000-2010) 的大市回報不單沒有增長, 更會是負數, 質疑所謂既每年長期10%的股票回報是否真實?



2000-2010 S&P 500下跌了23.33%, 年回報為-2.62%. 回看歷史, 1964-1981年, 17年道瓊斯指數只升了1點, 可是1982-2001年, 年回報高達10%. 2010年投資者感到絕望, 而2020年的投資者感到增長太慢, 因為科技帶來這麼多的改革.

如果過去10年你獲得年平均13-15%的投資回報, 應該不少人會說你太垃圾, 可是如果下10年大市只有2%甚至沒有增長, 你仍然保持到同樣的年回報, 你就變成「股神」了, 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回事.

Warren Buffett 2001年在University of Georgia引用Herbert Stein "anything that can't go on forever will end"說明, 市場不合理可維持很長的時間, 但不可永遠維持.


2009年到現在已經12年, 美股沒有真正的大調整, 現在的感覺愈來愈像1999或2007, 可是沒有人說得準未來會發生甚麼事, 也許這樣可維持多幾年, 就像1964-1981的相反版.

你的長期跟他的長期是不一樣, 對香港人來講, 1年已經很長, 相信3個月3倍回報的計劃大有人在, 這樣要幾長才叫長期回報? 對我來說, 長期就是永遠, 最理想是我一出世就已經開始投資股票, 直到我死果一刻. 可是現實來說, 長期是30年起跳.

不是吧! 連我阿媽都說, 30年你比一億我都冇用! 這可是你的問題, 而不是我的問題,  股票市場就是這樣, 只要留在市場就不會輸, 幸好我的投資者基本上沒有理會過我, 這也許對我是一種優勢.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 Mr. Market Watch #8 $GME (上):哥斯拉大戰金剛

 


最後我都係一集拍唔晒, 今集整合時間線同幾位關鍵人物, 下集係一D技術問題同CNBC Scott Waper vs Chamath Palihapitiya既討論, 最後一集係我自己既睇法. 所謂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ot, 究竟3位花生友共花$30買既花生, 我可否提供到高於$30既娛樂性? 😌

今次所謂既「金融革命」, 帶住「angry mobs」, 「私了」, 「建制 vs 民主」等字眼, 對近幾年既香港有種似曾相識既感覺, 呢D是否美國特色? 會令市場有咩改變? 會否提升到政治層面, 我地都會一一討論, Here we go! 😎